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从侵华碉堡到和平医院

  来源:北京网友说  (本文约22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在我家乡的单元楼下,有一座小型建筑。周边高楼林立的居民区,车水马龙的街道,让它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来源:北京网友说

从侵华碉堡到和平医院

  (本文约22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在我家乡的单元楼下,有一座小型建筑。周边高楼林立的居民区,车水马龙的街道,让它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它体积不大,整体由灰砖砌成,顶部呈穹庐式结构,墙壁呈圆柱体包裹状。尤为特殊的是,墙上18个射击孔宣告着它的“身份”:这是1939年寒冬侵华日军修建的一座碉堡,内部可容纳整整一个排的兵力。透过这些射击孔,日军能进行360度无死角观察,一旦发现目标,便可在第一时间开火。

从侵华碉堡到和平医院 位于山西长治的碉堡 图源:晨报长治

  附近居民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有人偶尔停下脚步,凝视这座见证历史与罪恶的建筑。有人眼中闪过哀伤,有人胸腔涌起愤懑:没有人能忘记那段历史。

  在距离碉堡大约几百米的街角,矗立着一座名叫“和平”的医院。碉堡与医院,伤人与救人,罪恶与高尚,在同一街道上形成鲜明对比。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随后,侵略者将魔爪伸向中国腹地。一时间,华北告急,中国告急,中华大地上生灵涂炭、战火纷飞。

  同年7月,占领这座城市后,侵略者一边烧杀抢掠、坚壁清野,一边强征民夫修筑防御工事。在这片原是旷野的土地上,他们共修筑了239座碉堡、94个据点、210座炮楼,并在碉堡群中建起一栋二层小楼,作为“司令部”。

  尽管硬件设施看似固若金汤,侵略者仍对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心存疑虑。他们不时抓捕疑似八路军和地下党的人员至营盘,严刑拷打,纵狼狗撕咬,最后将人扔进碉堡外西北角的一口井中。多年以后,天旱少雨,井水骤降,人们从中打捞出大量白骨——都是被残害的先烈与百姓。一份印有“检阅济”的细菌部队文件,揭露了侵略者在当地进行生化实验的累累罪行。

从侵华碉堡到和平医院8月15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公布的新罪证史料 图源:川观新闻

  在这些碉堡附近的营盘中,侵略者还暗中开展秘密行动。其223连队抽调124名鬼子兵,由中队长益子重雄担任队长,部队代号为“益子挺进队”。这支臭名昭著的队伍接受秘密训练,配备重机枪、掷弹筒、小型无线电通信机、炸药、毒药等装备,组织严密、装备精良,专门针对附近根据地的八路军党政军领导机关实施暗杀,扰乱我方作战部署。1942年,侵华日军在益子挺进队的配合下对八路军根据地实施“五月大扫荡”,造成包括左权将军在内的八路军重大伤亡。

  在侵略者的高压与恐怖统治下,附近军民伤亡惨重,整日担惊受怕、缺衣少食,生活仿佛陷入无边的黑暗。

  一股力量的出现撕裂了黑暗,为当地百姓带来一线光明。

  自1937年起,八路军东渡黄河,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150个党政军机关驻扎于此。八路军依托太行、太岳山脉开辟多处抗日根据地,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从侵华碉堡到和平医院八路军第129师主要领导在一起 图源:中国军网

  虽兵力有限,八路军仍战略性开展主动、灵活的游击战:长乐村战斗歼敌两千余人,粉碎日军“九路围剿”;神头岭伏击战围点打援,以较小代价重创敌军,缴获大量物资;黄崖洞兵工厂保卫战以敌我伤亡比6:1的悬殊战损击退侵略者……八路军用一场又一场战斗证明,全副武装的侵华日军并非不可战胜。

  面对敌人的封锁与清剿,在游击区和根据地,八路军利用战斗间隙积极组织生产。毛主席在《游击区也能进行生产》一文中,记载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生产方式:利用平整后的封锁墙沟、公路两旁乃至敌人据点堡垒后的土地种植庄稼;部分区队开设毡帽坊、油坊、面坊,月盈利50万元,不仅解决军队自身困难,还帮助游击区群众缓解生活压力。物资极端匮乏与抗战生产如火如荼的景象,激励着军民坚持到底。

  这场战争最终发展成为人民的战争。这座当时仅136万人口的城市,12万人参军,46万人参战,村村都有子弟兵,户户有人上战场。这片土地上的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持镐,为保卫家园奋起战斗。“台塌了,搭起来再干!”他们不畏牺牲,永不放弃。

从侵华碉堡到和平医院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涞源县临时手术室里为伤员做手术 图源:新华社

  终于,1945年8月,侵华日军投降,碉堡被废弃。侵略者离开时在碉堡墙上留下“樱花谢了”的涂鸦。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终于迎来属于他们的胜利。不远处的那座“司令部”,在岁月辗转中挂上了“晋冀鲁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牌匾,由可怕的杀人机器转变为守护生命的堡垒。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中华民族经历了最惨烈的苦难,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铸就了最坚韧的精神。那段烽火岁月,既是侵略者的残暴见证,更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民族觉醒。每一座弹痕斑驳的碉堡,每一片浸透鲜血的土地,都是历史写下的铁证,提醒着我们: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

从侵华碉堡到和平医院2025年4月6日,观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 图源:新华社

  八十年后的今天,山河已无恙,家国正繁荣。曾经的碉堡化为警示,曾经的战场变为家园。我们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不忘牺牲,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和平不是天降的恩赐,而是几代人共同守护的成果。

  矗立在我家乡的那座碉堡,与街角的“和平”医院,恰似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苦难孕育坚强,牺牲换来新生。正因如此,我们更要珍惜今日的安宁与幸福。唯有传承抗战精神,唯有自立自强、奋发图强,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迎来更加长久的和平与发展。

  吾辈当自强。

责任编辑:王天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hces.com/2353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