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看了恒坤新材第一次上会被问的问题,你觉得当时被暂缓审议冤吗?引以为傲的自产业务竟然连续3年毛利润为负

  来源:鹰眼财报  恒坤新材IPO暂缓审议:冤不冤?五大致命隐患起底!

来源:鹰眼财报

看了恒坤新材第一次上会被问的问题,你觉得当时被暂缓审议冤吗?引以为傲的自产业务竟然连续3年毛利润为负

看了恒坤新材第一次上会被问的问题,你觉得当时被暂缓审议冤吗?引以为傲的自产业务竟然连续3年毛利润为负

看了恒坤新材第一次上会被问的问题,你觉得当时被暂缓审议冤吗?引以为傲的自产业务竟然连续3年毛利润为负

恒坤新材IPO暂缓审议:冤不冤?五大致命隐患起底!

一家自称“半导体材料新星”的企业,却在IPO路上遭遇监管紧急刹车,这背后究竟是时运不济还是另有隐情?

2025年7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的会议上,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坤新材”)的科创板IPO申请被按下暂停键,成为2025年首家被暂缓审议的IPO项目。

一时间,市场哗然。这家自称“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企业,到底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家公司的“底裤”。

01 收入确认:财务魔术师的“变戏法”

恒坤新材的财务魔术,堪称业内一绝。2022-2024年报告期内,公司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这一会计手法的变化,立刻让自产产品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28.22%飙升至2024年的63.77%。

表面上看起来,自产产品成了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俨然是一家以自主研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但掀开这层华丽的外衣,真相却令人咋舌:公司65%以上的毛利仍然依赖引进业务

换句话说,恒坤新材通过会计手法的“创新”,把自己包装成了一家高科技企业,但实际上还是个“二道贩子”。这种操作,不禁让人想起那个著名的成语——掩耳盗铃

02 客户依赖: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如果说收入确认是财务魔术,那么恒坤新材的客户结构简直就是走钢丝。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竟然均超过97%,其中对第一大客户(某知名存储芯片厂商)的销售收入占比长期超过60%

这种近乎极端的客户集中度,意味着只要失去一个主要客户,公司的业绩就会面临灭顶之灾。更令人担忧的是,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向客户A销售自产光刻材料的在手订单分别为4751.10万元、2011.40万元、1773.19万元,连续两年下降。

监管层早已明确划出红线:单一客户收入占比超50%即构成“重大依赖”。恒坤新材不仅跨过了这条红线,还一路绝尘而去,让人不禁为其捏一把冷汗。

03 产能利用率:有钱任性的扩产游戏

恒坤新材的魔幻操作远不止于此。在公司多数产品产能利用率不足50% 的情况下,仍然计划募资10.07亿元大肆扩产。

具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公司SOC、BARC、KrF光刻胶等核心产品产能利用率仅为47.79%、16.43%、17.39%,部分产品甚至不足20%

相比之下,同行业竞争对手南大光电2024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超过70%,晶瑞电材更是接近满产。这种对比之下,恒坤新材的扩产计划显得如此突兀和不合理。

明知产能大量闲置,仍要募资扩产,这让人不禁想起另一个成语——画饼充饥

04 盈利能力:引进输血,自产失血

看了恒坤新材第一次上会被问的问题,你觉得当时被暂缓审议冤吗?引以为傲的自产业务竟然连续3年毛利润为负

恒坤新材的盈利能力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公司引以为傲的“自产业务”长期以来一直在流血经营

2022-2024年,公司自产前驱体材料毛利率分别为-329.59%、-19.91%、-1.56%,持续为负值。直到2025年上半年,随着产量的提升,毛利率才由负转正公司解释为负是前期推广,事实上开过厂的都知道,这个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前期量少,毛利也不应该为负,顶多净利润为负,因为毛利就是单位售价减单位成本,并不去减去所有的成本!

相比之下,公司的引进业务却毛利率高得惊人,报告期内分别达到97.75%、98.23%和98.34%。2023年,引进产品贡献了74.42% 的毛利。

这种“引进产品养自产产品”的模式,让人不得不质疑:恒坤新材到底是一家科技创新企业,还是一家贸易代理公司

05 股权历史:前股东涉赌的污点

如果说经营问题还可以解释,那么恒坤新材的股权历史污点就更令人咋舌了。公司前大股东吕俊钦在2015年1月参与开发“鸿博”“富豪棋牌”等赌博APP,并通过链接至赌博平台抽头渔利。

2020年,吕俊钦因开设赌场罪被采取强制措施,其所持有的2144.91万股股份(占当时总股本9.4445%)被依法冻结。之后,1664.91万股划转至淄博金控,剩余部分划归郭芳菲。

这一事件直到恒坤新材IPO“递表”前2个月才最终了结。这样的历史污点,在科创板审核中无疑是一个显眼的红点

恒坤新材的IPO被暂缓审议,一点都不冤。从收入确认的“会计魔术”到畸形客户依赖,从产能利用率低下仍扩产到自产产品持续亏损,再到股权历史污点,这家公司几乎集齐了IPO被拒的所有“致命伤”。

科创板不是“风险避风港”,它需要的是真正有核心技术、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而不是包装精美、本质堪忧的“伪科创”公司。

恒坤新材能否在8月29日的二次上会中给出合理解释,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监管层的这次“暂缓审议”决定,无疑是对市场和投资者负责任的表现。

责任编辑:杨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hces.com/23824.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